免费资料库大全文化艺术产业园与产业集群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最早产生于美国。百老汇戏剧产业园、好莱坞影视产业园以及迪士尼王国,都可以说是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成功典型。近年来,中国一些城市和企业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投入与建设,借鉴国外园区建设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园区化作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对文化产业集聚功能以及文化产业链的贡献巨大。所谓文化产业园,是指在整体规划和引导下,按照兴办经济开发区的成功模式,以区域文化资源为载体,以优惠的产业政策吸引多种文化生产要素聚集的园区。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吸引地区内外的艺术家、文化产品经营者和文化中介组织向
园区集聚,逐步营造文化氛围,形成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使之成为文化产业的聚集地、文化产业的孵化器和推进器。
产业园区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产业集群或产业丛集。文化产业的各个部门在总体上可能有很大差别,但每一部类内却有着共同的或相近的属性。比如,都生产同一类产品或相关产品;共同分享同一市场,采用大致相近的销售方式、渠道;产业上游的资源需求相同;智力及人力支持的群体相同或相近,科技理念与技术支持相同或相近。产业集群使产业园区构成了共同的产业运行链条,产业间、企业间相互激荡,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优势。在产业内,企业之间互动;产业外,企业可以结盟,共同对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产业集群因享有地理上的优势而有可能获得更便捷的发展。这种产业的群集具有特殊的优势,地理位置接近也许会产生集群间的激烈竞争,但企业间却可以分享信息资讯,聚合特定的需求,继而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也能使一个个孤立的企业从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受益,同时刺激相关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群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文化产业园区的企业集群具有较大的跨行业按需组合的特征。其主要构成包括:相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内容产业方面的企业,企业国际化的策划推广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企业,以及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经验的公司。这种构成有助于开放集群内企业间的动态联系,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条网,形成综合融会的集群效应。
3、中国文化产业园的现状与问题
文化产业园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载体和平台,也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
发展的重要途径。尽管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特别是国家级园区的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前进路上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如雨后春笋,据初步估算,全国各地各种名义的文化产业园区数量超过2500家,园区和基地建设的管理方面存在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倾向。有的地方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功能定位雷同,文化含量低,浪费资源,缺乏特色和比较优势;有的地方和部门热衷于给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命名和“挂牌”,“重形态、轻业态”,忽视其应有的建设条件和产业内涵;有的地方以文化产业之名违规占地,搞房地产及其他产业开发,使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名不符实。据文化部统计,其中7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真正盈利的园区不超过10%。现文化产业园存在以下问题:
(1)中国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不强,缺乏主题定位,难以形成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
目前,由于政策性鼓励和市场对文化产业利润的追求,文化产业园区数量过多,从而导致资源分散严重,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由于不同的产业园区有不同的建设主体,有的是政府,有的是企业风险投资,有的则因老厂、旧城改造而成,涉及复杂的利益主体,所以,大多园区之间是分离而自成体系的,既缺乏科学的布局,相互之间也难以建立必要的分工与合作,都没有较为清晰的产业上下游关联性。
同时,园区内企业涉及的门类广泛,难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园区的集聚效应并不明显。文化产业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产业之间关联形态密切并且多样化,不同的产业形态之间的相互耦合将有效的整合资源,园区的本质之一恰恰是提供一个物理整合空间,进而再通过产业
形态之间的要素整合,达到统一,就能够使文化产业园区散发出巨大的集群活力。为此,文化部出台《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应达到的条件,除符合国家文化产业规划,当地整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的规划,还包括“园区内非文化类商业及其他配套面积不得超过园区总建设面积的20%”;园区内还需“已经聚集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园区内文化企业数量占园区企业总数的60%以上”等条件。
(2)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盈利模式缺乏,非多赢共赢的生态链式的循环开发模式,必然带来盈利的缺陷性、脆弱性和无法持续性纵观中国大部分园区的盈利模式就是利用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低价拿到土地,“一哄而上”的园区建设及“招商引资”的简单复制,造园招租,简单的集会式经营模式,当“二房东”低层次的经营以获取利润,当前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2/3成本难以回收者,基本上集中于这种模式的园区之中。在这种纯商业地产的经营模式之下,产业和园区管理之间没有必然和紧密的联系,只要招租满了,把物业管理好就可以了,从而导致产业园区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主题,缺少特色,最后园区企业经营困难,租金收取困难,恶性循环。
为此,我们认为园区运营商的“二房东”这种非多赢共赢的生态链式的循环开发模式,必然带来盈利的缺陷性、脆弱性和无法持续性。文化产业园要为文化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持。其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和内容,而不是楼房。如果把产业园理解为盖楼,收取租金,就是舍本求末。
为此,园区应通过产业集聚和投资带动园区和主体的发展,一旦产
业和产业要素在园区内形成集聚,企业质量和产值将会呈现几何级增长,这样的增长比纯收租金模式更可持续发展。园区作为投资经营实体,挑选、积聚和培育好优质企业,甚至可以通过压低租金吸引企业入驻,或者用园区租金换取企业股权,使自己在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另外园区应该致力于提供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服务——给创业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办公、通讯与网络等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服务,提供政策、融资、法律和企业管理等中介服务;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帮助创业者把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提供综合服务;在成熟阶段的文化产业园区中,地理空间已经退居次要位置,而创新平台的培育和创新成果的孵化则成为了关键。正是如此,文化部出台《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应达到的条件必须有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够为入园企业提供企业孵化、融资中介、技术、信息、交易、展示等公共服务。总之可以看出,园区运营主体的发展,不是靠房地产的租售,而是要靠产业投资,或者是进入产业。
4、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基本思路
通过对国内目前产业园区的市场分析,我们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重点是产业管理,即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及主导产业的组织形式,并辅之以配套的园区运作模式。文化产业园区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以产业群集聚或产业链耦合为基础,吸纳生产要素集中投入从而形成区内经济增长乘数效应,孵化出一大批真正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一个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除园区物理空间的规划与建设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结合园区的地理与经济区位优势,对园区进行准确的战略定
位与规划,并构建创新型的综合服务体系,使园区由聚集(要素空间集中)走向聚合(产生有机联系),而最终发生聚变(形成创新集群),以此促进整个园区的产业优化升级与全面提升。
首先是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园区产业定位的关键是要形成自身产业特色,定位的过程,实际上是战略性分析和竞争性分析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是态势分析法(SWOT),目的是找到园区建设在某一市场细分中的优劣势。定位的依据应当是地区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这就必然要有一个优势资源的分析过程,然后选择相对于其他地区难以比肩的优势,并辅之以一定产业基础的分类筛选,在此基础上确定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策略(包括优惠政策设计)。园区定位切忌“大杂烩”,因为它必然会引发重复建设和同业之间低水平复制。因此,对地区优势资源和产业情况的详细把握,是形成正确思路的前提。
其次是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是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附加值的关键。龙头企业的入驻,其优势是有利于构建依附于它的产业链,将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片,以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形成配套集群的具有专业化分工关系的产业群落。例如,这种产业链可以设计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以专业分工为“红线”。其过程管理的重心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除集聚文化创意人才之外,还要延揽文化创意产品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一支懂营销、懂法规、了解市场的文化创意商人。这种集群模式才会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真正成为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中心,否则,充其量只能成为零星企业的集散地。
最后是运营与盈利模式的设计。台创有既有的成功经验且有文化品牌及国内外專家团隊。
免费资料库大全協助各地政府规划文化芸术创意园合作内容与模式
PPT+规划+运营
EPC+规划+运营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
兩岸文化创意产业园
青年文化创意产业园
智慧文化创意产业园
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园
博物馆及文化创意产业园
运营服务内容
创意园区招商
创意文化用品
创意产业园招商
产业园区建设
文化产业园策划